內容源自 深圳特區報
2月2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進一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為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廣東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提出,構建大灣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合作機制,內容包括:
加強省高水平醫院與港澳醫療機構交流合作,支持粵港澳三地共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合作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專科專病群;
搭建海外醫學交流平臺,加強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科研機構的互利合作,學習、借鑒發達國家醫療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助力高水平醫院建設和國際化醫學人才培養;
鼓勵以特色專科為紐帶組建粵港澳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完善大灣區內重癥傳染病人會診機制和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
優化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路徑,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的醫藥創新研發與轉化平臺;
鼓勵公立醫院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開展以經典復方、中醫經方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為主要來源的研發創新,創制一批對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價值大、規模效益明顯的中藥新品種,開展中醫醫療器械研發,推動嶺南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按照規定和臨床急需原則,進口和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已在港澳公立醫院采購使用并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大型醫用設備除外)。
在進一步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方面,《意見》提出,持續推進委省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省高水平醫院建設;
積極爭取國家醫學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均含中醫,下同)和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落戶廣東,形成臨床重點專科群,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重癥診斷治療技術攻關,開展前沿醫學科技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
對標國際一流、國內最優,有序推進呼吸、腎臟病、腫瘤、心血管和精準醫學等廣東省國際醫學中心建設;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高水平醫院跨區域聯動“一對一”緊密型幫扶項目;
以死亡率高、外轉率高的疾病為重點,強化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省高水平醫院對地市醫院的技術和人才支持,提升市域診療能力,減少跨省跨市就醫。
在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方面,《意見》提出,大力推進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實現院前院內患者信息共享;
建立藥品全流程追溯制度,探索公立醫院處方信息、醫保支付信息和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依托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區域處方流轉中心,保障處方順暢流轉;推進看病就醫電子健康碼“一碼通用”,逐步取代醫院就診卡;推動電子健康碼和醫保電子憑證等卡碼融合應用等。
在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意見》提出,系統推進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試點及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醫療康復、慢性精神疾病等長期住院按床日付費,門診特殊慢性病按人頭或病種付費。
在建設由公立醫院牽頭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方面,《意見》提出,按照網格化布局管理,組建由轄區內三級公立醫院或代表轄區醫療水平的醫院(含社會辦醫院、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為成員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統籌負責網格內居民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連續性醫療衛生服務;
推動建立集團各成員單位資源共享、錯位發展、有序競爭、協作共贏的發展機制。到2025年,全省各地市市域內住院率達到90%以上。
在加強臨床專科建設方面,《意見》提出,以滿足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在我省打造布局合理、技術較高、
特色鮮明的優勢專科群,到2025年全省新增80個以上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新增630個左右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并實現地市全覆蓋;加大對中醫醫院的支持力度,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
聲明:本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交流,本站不對文中觀點及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