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源自 新快報新聞
我國已連續開展了六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但未涉及中成藥領域。12月24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廣東聯盟清開靈等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文件》(以下簡稱《采購文件》)的通知。
湖北19省聯盟日前也已開標,兩大中成藥帶量采購聯盟集采至此已接近尾聲。本次廣東6省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的品種范圍是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132個藥品,國家基本醫保目錄外的藥品、國家醫保談判藥品不列入本次集采范圍。
廣東聯盟中成藥集采涉及省份、產品等有所變化
與9月14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的《廣東聯盟清開靈等58個藥品集團帶量采購文件(征求意見稿)》相比,原產品數量發生變化(134變為132個),7省聯盟變為6省(廣東、山西、河南、海南、 寧夏、青海),獨家品種構成及分組方式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本次采購規則相較征求意見稿有相當大的調整。相較征求意見稿中的分組規則,正式文件的分組更加全面。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同一途徑用藥方式合并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度,引導進一步降價。此外,還在企業競價方式等方面的規則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此次廣東聯盟的采購產品覆蓋了清開靈、復方丹參、連花清瘟、血塞通、醒腦靜、銀杏葉等臨床大品種,涉及白云山藥業、香雪制藥、以嶺藥業、康恩貝制藥、神威藥業、云南白藥等知名中藥企業。《采購文件》附了 132 個藥品采購清單及統一代表品,還附了 132 個藥品的最高日均費用/最高有效申報價。
《采購文件》要求,采購周期內,在完成協議采購量后,公立醫療機構(含未報廣東聯盟清開靈等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文件量的公立醫療機構)優先采購使用中選產品,中選/備選產品使用按照不低于增量的70%比例繼續帶量采購,未獲得增量使用的備選產品的實際采購量不超過對應公立醫療機構填報的采購量乘以首年約定采購比例。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的采購量由供需雙方按采購協議的約定執行。
難度大的中成藥集采已到必須提上日程之時
2018年至今,我國已連續開展了六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但未涉及中成藥領域。遲遲未開展中藥集采,是因為中藥的獨特之處——獨家產品多、集中度高、無法用一致性評價作為質量評價體系、不同質量的中藥材如何界定成本等,這也是集采難點。
據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成藥銷售額為2830億元。近年來,中成藥及配方顆粒納入集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據了解,2018年之后,上海、甘肅等地零星開展過中成藥集采嘗試,效果并不明顯。
2020年,山東、內蒙古等12省區直接建立中藥材聯合集采平臺,準備大規模開展中藥材帶量采購活動,但最后不了了之。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明確“探索對適應癥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藥品合并開展集中帶量采購”,這為中成藥集采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撐,意味著中成藥甚至顆粒劑的帶量采購推進已經提上日程。
湖北19省聯盟集采開創中成藥集采新路徑
今年9月的廣東聯盟的征求意見稿,走在了湖北中成藥帶量采購聯盟的前面。幾天前,由湖北省發起的19省中成藥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搶先一步開標了。
湖北省19省中成藥聯盟由湖北、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貴州、西藏、陜西、甘肅、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9省份共同組成,被稱為“中國大健康領域的、史上最大規模”的聯盟集采。
19省中成藥聯盟集采有157家企業的182個產品參與報價,采購規模近100億元。97家企業、111個產品中選,中選率達62%,擬中選價格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相較化藥,湖北中成藥集采降價幅度較為溫和,降幅偏低。
根據19省聯盟年度需求量測算,集采后預計每年可節約藥品費用超過26億元。據悉,這是在藥品和器械以及多個專項采購之外,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成藥集采。業內相關人士認為,其開辟了藥品集采新領域,開創了中成藥集采新路徑。
業界一直在關注另一中成藥集采聯盟——廣東聯盟何時開始帶量采購,如今采購文件終于發布。
不過,廣東6省聯盟和湖北19省聯盟重疊了幾個省份,部分產品也重疊,解決方案尚待揭曉。
聲明:本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交流,本站不對文中觀點及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